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知识、人文文化背景以及绘画技法上的差异等这些因素造就了两种具有不同风格的世界文化艺术瑰宝。无论是注重写意的中国画还是着重写实的西方油画,两者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的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
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它是以毛笔、墨为主要作画材料,以宣纸、绢帛为作画背景。其中,笔又分为硬笔、软笔、兼毫笔,画家根据绘画对象的需求以及笔的软硬度和柔韧性来选择笔形。墨可分为油烟墨和松烟墨两种,这两种墨因其特性不同,所以其用法也不同,作画时一般用油烟墨较多,而书写时多用松烟墨,因为该墨黑且无光泽。
国画在用纸方面,以宣纸和绢为主。其中宣纸具有吸水性好,容易渗化的特性,因此在国画创作时,用宣纸画出来的墨色浓淡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能够充分地发挥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巧和表现力,但是唯一不足的是用水一旦稍多就会淹。绢在古代用得比较多,是非常好的作画材料,可分为生绢和熟绢两种,但是因其造价成本高,所以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与中国画相比,西方油画在绘画材质和用料上有着本质区别。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它是使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创作而成的,其表现力强,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
观察事物的方法不同 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国绘画家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动为主,对物体的空间组织形式上有极强的感性,采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西画则十分注重通过写生来仔细观察、研究物体,强调观察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模仿的方法和数学逻辑,构成了西画中科学再现客观世界的基础。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几何、透视、解剖等形式的分析让艺术家们陶醉于其中,由此可以看出,西方艺术家观察事物的方法是理性的,以静为主,主张静止地观察对象。
表现语言的差异 德国伟大的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说道,“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线条可以表达画家精微的感情和细腻的情感。线是感性的、抽象的,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就是以线为主,其中线的感性意味可能更为丰富。 西方绘画的渊源来自雕塑和建筑这两大门类的启发,希腊雕刻强调一眼之间就能理解其全部意义,因而它的形体大,真实感、立体感强,在阳光下能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因此西方的绘画艺术则不太讲究线,而十分注重光影的韵律和色彩的和谐。在现代派以前的画家大都否定线的存在,但在作画时,又不可能完全脱离线,从纯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他们认为线只不过是面的压缩,线只能为体、面服务。总的来说,西方绘画,总是致力于追求真实,希望用光影表现就能把客观对象画得更加逼真。
审美意境的不同 在审美意境上,中国画重意,常通过运用特有的毛笔工具以线条的表现力来体现书法运笔的内涵。以“骨法用笔”、“墨分五彩”,着色单纯而素雅,强调平面装饰效果,因此要想创作出美妙的画篇,中国画家从修养上应具有诗、书、画、印等全面的修养于一体,以民族文化传统作为深厚的基础。相反,西方油画则重形体表现,以光、色、明暗、块面塑造为基本造型手段,以色彩的冷暖对比,色调层次的对比来体现物象的真实感受。
在作画方式上,中国画注重视觉记忆,表现手法倾向于写意、抒情性,强调画面形象的整体构思与布局。它往往通过调动画面的虚实部分为主题的情调服务,以白的虚拟性、突出黑的精到之处,完成空间的联想,以文学性的题款、补充构图的平衡与题旨的深化。而西方油画则偏重直感写生,再现客观对象,画面富有认识性和叙事性。通过展现客观物象在特定环境中的真实性来反映特定空间之中的再现物,同时具有色彩、空间、形体的现实效果。
中国画与西方油画这两种绘画方式具有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与两者各自的文化背景具有很大关系,但是无论哪种绘画方式都是在追求艺术的审美和谐,并且都值得我们努力学习与探究,将其发扬光大。